长辛店的煤油灯:中国第一所工人文化学校
1920年10月,李大钊、张申府、张国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了北京小组。 11月底,北京小组举行会议,正式决定将北京组织命名为“中国北京支部”,会议推选李大钊为书记,张国焘负责组织,罗章龙负责宣传,主编《劳动音》(后改名《仁声》)。
到1921年7月,又发展了宋介、李梅羹、张太雷、陈为人、吴汝明等进步师生入党。 北京小组自成立起,一直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。为此,他们一方面创办通俗刊物,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;一方面积极兴办劳动补习学校,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;同时着手建立产业工会组织。
1920年11月7日,《劳动音》周刊创刊,邓中夏以“心美”为笔名撰写了发刊词,旗帜鲜明地提出,出版这个刊物就是要 “提倡那神圣的 劳动主义”,“排斥那种不劳而食的一班人”。以“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智识,研究些方法,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进行改良社会的组织”。希望国内的劳动同胞随时详细告知其所在工厂的生产、生活状况,“使热心社会改革的人,去求解决的方法”。
《劳动音》非常注重通过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件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,因此受到广大工人的普遍欢迎,销量在12月份就上升到2000多份。该刊的出版,是运动走向实际劳工运动的起点。 1921年上半年,北京小组还创办了《工人周刊》,主编为罗章龙。该刊除了介绍国内外劳动消息、各地工人受奴役的痛苦生活外,还着重报道各地工人的斗争情况,提倡工人组织工会,团结起来进行斗争。周刊很快行销北方各地,被誉为“劳动者的喉舌”、“北方劳动界的言论机关”。
《》月刊第6号称赞它“办得很有精神”。销量最高的时候,周刊曾销行两万份,最少时也有五千份。北洋军阀政府屡次申饬“严行禁止”其出版发行,但《工人周刊》反而影响更大,工人争相阅读,后来还在北京东安市场、劝业场等大商场的书店中出售。